士师记7章是基甸挑选战士并战胜米甸人。耶和华对基甸说:“跟随你的人过多,我不能将米甸人交在他们手中,免得以色列人向我夸大,说:‘是我们自己的手救了我们。’(士师记 7:2 ) 神选人不在多,而在精。因为神不将荣耀归于人,更是让人明白“完全是神的作为”。
上帝为什么选择“手捧添水”的人?因为凡是低头喝水的人已经失去了“战士的警觉性”,很容易在补给的时候被袭击。上帝只使用三百人去攻击“多如蝗虫”的米甸人。后面一章告诉我们,光被杀的米甸人就有十二万(8:10)。三百对十二万,绝对的力量悬殊,绝对归荣耀给神。
三百人就吹角,耶和华使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,逃到西利拉的伯·哈示他,直逃到靠近他巴的亚伯·米何拉。(士师记 7:22 ) “耶和华使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”,原来三百人杀死的有限,但他们自相残杀的甚多。神与谁同在,谁就能得胜。神站在谁那一边(尽管三百人很少),谁就能得胜。基督就是被神验中的那一位,他的死和复活已经宣告了结局:他得胜了。尽管仇敌暂时强大,他们一起起来攻击耶和华的受膏者,但是“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;主必嗤笑他们。(诗篇 2:4 )”
士师记8章是基甸的完全得胜以及基甸的罪。首先,基甸好言安抚以法连人。以法连人为什么在基甸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出来“生气”呢?或许他们生气的是不能得到米甸人的战利品。但是基甸并没有花精力与他们内耗,而是舍弃面子,好言安抚,因为他的目标是追赶米甸人。
基甸带着三百人快速行军,缺乏补给,向疏割人寻求帮助(位于约但河东迦得支派的地业中),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好基甸,拒绝帮助他们。毗努伊勒人也是如此。但等基甸得胜归来的时候,这两个地方的人为此付出了严重的代价。经文说基甸他们坦然无惧,用三百人去追赶一万五千人(10节),若不是上帝与他们同在,哪里来的勇气。
基甸最后取得了胜利,杀死了米甸的二王。在力量严重悬殊的情况下,完成了绝对的“逆袭”,无不表明上帝与基甸同在。正如上帝应许他们的“【书23:10】 你们一人必追赶千人,因耶和华你们的神照他所应许的,为你们争战”。基甸也拒绝了百姓来要求,没有作以色列的王,【士8:23】 基甸说,我不管理你们,我的儿子也不管理你们,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。谁还记得耶和华神是他们的王呢?
尽管基甸没有作王,但是他的儿子亚比米勒的意思就是“我父亲是王”,基甸表面上虽然拒绝作王的邀请,但是他恐怕还是想要当王。另外,他追赶米甸人也不是拯救自己的同胞,而是为兄弟报私仇。同时,他不是利未人却夺取祭司的职分,造了以弗得,并把以弗得设立在“俄弗拉”,等于利用他的影响力把敬拜的地方放在了俄弗拉,舍弃了会幕所在之地示罗。这两件事将以色列人陷入偶像崇拜的罪中,引入了私意崇拜。
基甸被神使用却不是完美的领袖,他有私心,有私欲,混乱神是设立的敬拜制度,他把以色列人陷入罪中(好的领袖不一定有积极的作用,但是坏的领袖一定有坏的影响),谁才是神百姓真正的王呢?【太21:5】…看哪,你的王来到你这里,是温柔的,又骑着驴,就是骑着驴驹子。这位王就是主耶稣基督。
士师记9章是亚比米勒的恶。亚比米勒基甸的一个妾所生,他父亲基甸没有作王,但他有心窃取“王”的位置,就说服示剑人与他同伙,结果,他邪恶的杀死了基甸的众子七十人(只有约坦躲掉了)。
约坦的比喻讽刺了亚比米勒的“无才无德”。树木要选一位王,无论是橄榄树、无花果树、葡萄树都非常的谦卑,每一个都甘愿坚守自己的职责,不愿意“飘摇在众树之上”。只有最不可能当王的“荆棘”跳出来作王,而且要用火烧尽一切美好的果树。荆棘没有价值,且会带来威胁。
以色列的王,不是人通过手段窃取的,而是耶和华拣选的。上帝没有拣选人作王,无论谁作王都是“荆棘”窃取王位。而人通过手段坐在王位上,也必不长久。【士9:23】 神使恶魔降在亚比米勒和示剑人中间,示剑人就以诡诈待亚比米勒。诡诈之人聚在一起无法长久,迟早彼此以诡诈相待。最终,示剑人与亚比米勒反目成仇。
亚比米勒摧毁了示剑城,杀死所有示剑楼的人,但是亚比米勒也被一妇人“意外”的杀死。结局就是这伙人都没有好的结局。最后,我引用一位牧师关于“城门口的押沙龙”的例子,来认识人窃取“王位”的危害:“让我们假设,你是一个在教会里深得爱戴的人,是一位富有影响力的非正式的领袖。你能够成功地影响一批人,如果他们开始理解认同你和你的观点,那就会削弱他们对他们自己的牧师(一位或多位)的信任、爱和忠诚。你就会成为在城门口的押沙龙,赢取人心去离开他的父亲大卫。无论你的侃侃而谈听起来有怎样公义的长处,你都是在削弱圣灵已经设立的、牧养这群人的那个人或那些人”。(sun笔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