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家人:
平安!
今年开始,我尝试每月写一篇牧函,借此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乎信仰的核心主题。一月牧函是教会新一年的年度主题:扎根真道。这次与大家聊聊信仰的传承。
我先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信仰传承的重要性。很多人不知道大学毕业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,大学修读的课程都合格了,不就证明可以毕业了吗?实际上,本科毕业,要颁发两个证书,一个是本科毕业证,一个是学士学位证。学士学位的授予就是以毕业论文撰写合格为前提,它衡量的是学生具有基本的学术水平。而撰写毕业论文,就成为了衡量其学术水平的考核标准。
而写好论文的前提是论文的文献综述,即写论文前,先弄清楚国内外学者对你所研究问题的现状,比如研究主题的研究脉络是怎样的?目前的研究结论是什么?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,以此来继续你的研究。也就是说,你的研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,而不是闭门造车,也不是去研究一个别人已经研究了的问题。这就是牛顿所说的:科学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攀登。也就是说,先继承再发展,才是学术研究最朴素的常识。
就连世上的学问都讲究先继承,再发展,人类社会才能不断的积累优秀成果,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前进。那么,信仰是否也有传承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因为新约圣经特别提到了使徒的“教训”的传承问题。比如,
帖撒罗尼迦后书2:15,“所以,弟兄们,你们要站立得稳,凡所领受的教训,不拘是我们口传的,是信上写的,都要坚守”。
撒罗尼迦后书3:6,“弟兄们,我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们: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,不遵守从我们所受的教训,就当远离他”。
这两处经文都提到了“所领受的教训”,这表明从使徒开始,教会就对基督信仰的核心,有一个解释、归纳和教导的传承。这个“使徒的教训”要完整、无误、准确的传承下去,否则,信仰就偏离了使徒的教导,保罗说这样的人是可咒可诅的。(加1:9 我们已经说了,现在又说,若有人传福音给你们,与你们所领受的不同,他就应当被咒诅。)保罗格外看重信仰的传承,他教导年轻的提摩太:提后2:2 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听见我所教训的,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。从保罗,到提摩太,到忠心教导的人,再到被教导的人。这一节经文,包含了信仰传承的四代人。每一代人首先要把前一代人“所领受的教训”准确无误的传讲下去。
因此,基督教的信仰是代代相传的。一位牧师论及此点,一针见血,他说:“圣经没有将历世历代的圣徒平等而孤立地放在圣经面前,上帝也没有呼召每个信徒都从零开始,仅仅基于个人的内心体验去理解上帝的话语,仿佛福音在教会中的传递过程,即恩典在基督可见身体中的流淌,对教会的每一个具体成员而言全无意义。相反,除了圣经原文和圣灵的超然工作之外,圣经不断地教导我们,跟随一个使徒以来的解经“传统”,并且谦卑地视自己对圣经的正确认识,都是在历史中“被动领受的教训”,而自己对圣经的错误认识,都出于自己别出心裁的私意。(摘自教会杂志《圣经与传统》)”
也就是说,基督教信仰是历史中的信仰,是圣灵从使徒开始,借着历代圣徒先贤来传承上帝真理的话语。我们要谦卑的承认,上帝在历史中兴起了许多圣徒,他们是圣经上的专家。他们对圣经的认识,一定比我们更加深入和深刻,他们对圣经的解释也更加权威。比如,改教家马丁路德,他本身就是神学教授。日光之下并无新事,我们现在思考的问题,历史上早就有了。我们现在遇到的异端,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他们的身影。主的教会,为了“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”,为了持守使徒“那纯正话语的规模”,在历史上制定了信经和信条。
初代教会有过7次大公会议,最重要的有4次,逐渐形成了四个主要信经,分别是使徒信经、尼西亚信经、迦克墩信经和亚他那修信经。
使徒信经(Apostles’ Creed)是最简短、也是今天教会最普遍使用的一份信经(creed),全篇共十二条。据说在五旬节后,当十二使徒就要分散前往各地传道时,为确保真理的合一,临行前制定了这份信经;由十二使徒每人各提供一段,所以共有十二条。早期教会的信徒在受洗加入教会之前,所需接受的基本真理教导,就是以这份信经为准则,并且在受洗时宣认。这份信经特别按照圣父、圣子、圣灵三个位格分成三部分,以“我信”来公开的“告白”自己所信的是什么。历代教父(fathers of the church)都尊崇这份信经,路德(Luther, Martin)、加尔文(Calvin, John)更是钦佩它对信仰与圣经所作的简短清晰、却又真实准确的陈述与摘要。
《尼西亚信经》,是在西元325年第一次召开的教会议会(synod)中制定的,是第一个由会议制定、并由政府执行的信经。当时亚流(Arius, 256-336)及其理论在教会中造成分裂,他主张圣子为圣父所造,因此与圣父本体不同。这种说法被亚历山大的主教定为异端,但是后来却因为他的口才,得到亚历山大城以外之地区的支持,而造成两派的对立。这份信经反对亚流的神学,主张子是“出于真神而为真神,受生而非被造,与父本体相同”,所以,子就是那位真神,从父所生而非被造,是从父的本体而来的,并且与父的本体相同,这些都是针对亚流派的错误而提出的。这份信经语言凝练,准确的阐释了圣父、圣子、圣灵同尊同荣的地位;
《迦克墩信经》,是在西元451年召开的第四次教会议会中制定的。当时因为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基督论(Christology),以致造成东方教会的混乱。这份信经有两个重点:(1)极力维护基督单一位格的完整,强调祂是三位一体(Trinity)中的第二位。(2)完全强调基督神人二性的分别:从神性而言,基督与父神同体(本体相同,或本质相同);但就人性而言,基督又与人类同体;这二性,一方面不相混合、不相吸引(不相混乱,不相交换),但另一方面又不可分离(不能分开,不能离散),而且这二性存在于同一个位格之内。
《亚他那修信经》,是亚他那修(Athanasius)在第四世纪,根据以前的信经及奥古斯丁(Augustine, 354-430)的《三位一体论》(The Trinity)写成的。这份信经是第一个陈述三位一体教义的信经,也是陈述得最好的一份信经。它的文辞简洁、优美、又有节奏,所以有人称它为音乐的信经、教义的诗篇或正统信仰的凯歌。这份信经为教会在历史中抵制异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。
到了宗教改革时期,主的教会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,已经渐渐偏离了圣经的教导,连如何得救都不知道了。因此,主兴起了马丁路德、慈运理、加尔文等诸多为着捍卫真理而战的圣徒。改教家们确立了“唯独圣经、唯独基督、唯独恩典、唯独信心、唯独神得荣耀”的五大唯独来捍卫信仰。这个时期完整准确阐述信仰的信条是《威斯敏斯特信条》。
《威斯敏斯特信条》的背景源于清教徒。清教徒被称为不从国教者,这里的国教是指英国的国教圣公会。自伊利沙白女王一世以来,英国圣公会是主教制(episcopacy),就是由女王直接委任主教治理地方教会,并在公共敬拜中遗传许多天主教的礼仪,此举引起许多清教徒(Puritans)的不满(清教徒的精神主张不断的归回圣经,强调教会要改革彻底而不是在某方面仍然保留天主教的仪式)。在1643年,查理士(Charles)当政之时(1625-1649),当时议院的议员以清教徒居多,他们期盼以清教徒改革原则重整英国教会,于是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召开了一个大型议会,与会人士有121位牧师,30位议院的议员,8位列席的苏格兰代表。
经过三年的讨论,议会于1646年12月完成了《威斯敏斯特信条》。信条的内容完整、精确、简洁、平衡,每一个句子都经过小组的讨论及公开的辩论,参与者阵容之强大也属罕见。特色有下列几点︰(1) 文中论述的次序为圣经、上帝、世人、基督、拯救、教会及末世,成为现代教义神学分段的先驱。(2) 开宗第一章的圣经论,神学家华腓德(B.B. Warfield)称之为基督教中最完美的圣经论告白。(3)平衡地教导了神的主权与人的自由。(4)着重圣约神学,以此解释在历史中神与人的关系。(5)确认清教徒所强调的得救确据(assurance of salvation)。
由于篇幅限制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这些信经信条的具体内容,但是我可以保证,只要你去读一下这些信经的内容,比如威斯敏斯特信条,你就会被这个信条精确、简洁的词语所打动,由此你也会发现自己的愚昧和无知,居然不知道这么精美的信仰表达,它是那么的凝练、准确和平衡。你那么努力的去总结圣经里面的上帝是一位怎样的上帝,信条里说:“上帝是独一的,又真又活的;在其存有和完全上都是无限的,祂是至纯之灵, 无形、无体、无欲、不变、无量、永恒、不可测度、全能、全智、 至圣、最自由、最绝对,祂按照自己不改变和至公义的旨意行作万事,为的是荣耀祂自己 ;祂极其慈爱,有恩典,有怜悯,恒久忍耐,有丰盛的恩慈和信实,赦免罪孽、过犯和罪恶;祂赏赐那殷勤寻求祂的;同时,祂的审判最为公义,极其可畏;祂憎恶诸恶,断不以有罪 的为无罪(第2章第1条)”。任何单独的一个人都不可能总结的如此完整和准确。
圣灵既然在历史中借着诸多圣徒已经制定了如此美好的信经和信条,我们为什么不先去继承呢?难道圣灵只与你同在,不与历史上的圣徒同在吗?显然不是。那么,信经信条与圣经是什么关系呢?我引用一位大牛牧师的解释,他说:“
首先,我们需要明白接受《圣经》是无误且权威的神话语,并不等同于我们自身对《圣经》的理解就是无误的、有权威的。实际上,因为人自身的败坏、有罪、有限和无知,也因为圣经自身也有难明白的经文(彼后3:16),我们常常对圣经会产生错误的理解,很多异端或极端就是由此产生。因此,我们需要学习正统的神学来规避自己在解经上的错误。尤其是历史上,上帝兴起的圣徒先贤的教导和对圣经的解释,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、思考。
其次,圣灵是在整个普世大公教会中作工的神。一个人犯错的可能性很大,一个地方教会犯错的可能性就小一些,各地方教会聚集召开的大公会议犯错的可能性就更小一些,而经过长时间的检验,大公教会在圣灵的引导下对圣经所形成的一致解释,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义、信经、信条,犯错的可能性就更小了。纵观整个教会历史,就是一段上帝护理、基督掌权、圣灵引导的历史,在这个历史进程中,在和异端不断地争战中,在圣灵不断地光照、引导中,所形成的正统的教义、信经、信条等神学教导,是上帝赐给教会的宝贵礼物,是帮助我们去正确理解圣经的工具,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。
因此,我们要珍视教会在历史上所形成的教义、信经、信条,这些经过历史检验的神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圣经,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一些错误的认识,少走一些弯路;但同时,不可以不加思考的接受教义、信经、信条,而是要让教义、信经、信条带领我们回到圣经,从圣经无误的经文中得出这些结论。因为,神学本身,不是我们“信仰和顺服”的根基,唯独圣经才是我们“信仰和顺服”的根基。如果我们通过在教义、信经、信条的指导下,正确的理解了圣经,从圣经的经文中确信这教义、信经、信条的相关论述是合乎圣经的,那么,这些相关论述就成为我们“信仰和顺服”的准则。”
耶稣说,“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,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,仍旧是一粒,若是死了,就结出许多子粒来。 (约 12:24 )” 麦子先死在地里,然后才能结出丰盛的果实。历史中的这些信经和信条就是信仰的“土壤”,谁在这“土壤”里扎根,甚至是死在地里,那么这间教会就会结出丰盛的果实。在“认信的土壤上扎根”的教会,一定历经时代的浸染而不变色,“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,按时候结果子,叶子也不枯干(诗篇 1:3 )”,否则,就会成为“糠秕”,随风飘散,迟早就会凋零,昙花一现。
LCC立志成为一间“在认信的土壤上扎根”的教会,盼望各位弟兄姊妹务必遵从圣经教导,委身教会,认真学习教会的信仰告白,在至圣的真道上刚强起来。
你心里要非常清楚的知道我们所信的真道是传承于历代圣徒,可以追溯到使徒,合乎圣经教导,并传承于大公教会的正统信仰。正如以色列人回答‘你信的是哪一位神’,他们这样说:我们信的是“亚伯拉罕的神,以撒的神,雅各的神”。
所以我们也如此说,我们所信的是“保罗和彼得的神,初代教父们的神,奥古斯丁的神,路德和加尔文的神,司布真的神,爱德华兹的神,以及王明道和宋尚节的神”。
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,神的慈爱,圣灵的感动,常与我们众人同在。
立志与你们一起扎根真道的Sun老师
2024年2月10日,农历除夕